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南京栖霞区:“四同”助力民族非遗产业振兴
来源:admin 时间:2022-05-09 09:43:32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近年来,南京市栖霞区通过对口帮扶西宁湟中,深度参与和帮扶湟中地区手工业转型升级,将堆绣、镶丝、雕刻等传统特色民间手工艺变“单打独斗”为“协同发展”,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基础、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基础,助力民族非遗技艺实现产业振兴。

基地同建,民族非遗产能全面加强。通过基地化运营,推动手工作坊转型产业基地。打造一体化综合基地。栖霞、湟中两地投入1000万元协作资金,民营经济投资1000万元,打造成集民族手工艺品生产、研发、展示、销售以及餐饮、旅游等为一体化的综合基地“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基地”,项目一期于2021年7月开园。基地包括34套“前店后院”式手工艺品加工车间,配建1200平方米传习培训展览中心。持续推进基地项目建设。基地一期开园后一个月时间内入驻率达到70%,随后基地二期项目持续推进,投入1430万元建设22套加工车间,并完善研发、旅游功能,未来有望成为青海省最大的银铜器产业基地。打造南京销售展示设计基地。为更好地开拓江苏和东部市场及对接栖霞优质设计资源,借栖霞区栖霞山禅意小镇开发建设之机,在小镇“水街”选址500余平方米的商业用房,两地共同投入500万元建设河湟文化非遗手工艺品南京销售展示设计中心。

标准同定,民族非遗品质全面提升。通过标准化生产,强化可持续发展源动力。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借助“苏青协作”之机,积极推动银铜器制作传统工艺质量标准化,制定符合行业要求的产品标准,全面提升产品工艺和质量水平。共同优化产品设计。发挥东西部协作优势,与南京优秀文创公司合作,量身定制体现非遗技艺、彰显地方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一系列文创产品,为银铜器制作等非遗产业市场化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共同加强产业管理。推动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与南京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结成共建单位,积极引入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栖游记”文创公司等合作单位,为两地产业对接搭建平台。

品牌同创,民族非遗美誉全面升级。通过品牌化传播,推动传统技艺焕新升级。打造“八瓣莲花”品牌。完成了湟中“八瓣莲花”非遗标识的设计提升与推广应用,申请注册银铜器制作“艺河湟”商标,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品牌度和知名度。组织丰富宣传活动。邀请知名团队拍摄湟中“八瓣莲花”非遗宣传片,策划组织“八瓣莲花—青海湟中公益摄影行”活动,南京摄影家用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视角,记录下非遗传人们的生动影像,并在中山陵景区森林画廊举办影展,让海内外游客和广大市民近距离感受“八瓣莲花”非遗的独特魅力。持续开展公益展销。先后在中山陵、仙林大学城、金鹰湖滨天地组织青海湟中“八瓣莲花”工艺品公益展销活动,助力河湟民族文化和湟中民族非遗走进东部市场。在南京市博物馆举办湟中非遗文化展,讲好湟中民族非遗故事,吸引游客近40万人。

富裕同臻,民族非遗市场全面扩大。通过市场化运营,有效提升民族手工艺人收入,拓展市场。集体经济成效显著。成立阳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股份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按照“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原则,建立“334”利益联结机制,每年收益的30%用于基地产业发展、30%注入帮扶基金、40%纳入村集体经济,带动众多农民转型为技艺工匠,实现“输血”向“造血”转变。产业收入明显提升。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基地建成以来,入园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2%,每名工匠年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2021年,湟中区银铜器加工产业销售额超过4亿元。市场明显扩大。东部广大消费市场成为湟中非遗产品重要销售目的地,通过双方深入合作,全力推动青海非遗系列产品进入江苏市场,让河湟民族文化在东部地区传扬。

中共铜陵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www.tltzb.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 备案编号:皖ICP备17010091号-1
信箱:ahtltzb2004@sina.com 电话:0562-5880377 技术支持:先锋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