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理论与实践
统一战线100个由来(44)
来源:admin 时间:2014-01-14 13:37:47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文史馆的由来

 

1951年7月29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以“敬老崇文”为宗旨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 (后更名为中央文史研究馆)正式成立。文史研究馆是人民政府为关怀照顾部分社会上无业老年知识分子而设置的文史研究机构。这一创举,充分体现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贤尚德优良传统。

北京解放前夕,社会上存在着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其中有满清遗老、民国成立时的官员,也有一些靠近共产党的老专家、老朋友。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政治上彷惶,生活上无着。把这批人团结起来,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社会主义。毛泽东在石家庄对他的老师、著名语言学家符定一先生说,对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老年学者,应该有一个安排,要设立一个机构。开国大典不久,毛泽东致柳亚子先生的一封信中又提到筹建“文史机构事”。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符定一、章士钊、林伯渠、齐燕铭、柳亚子等硕学人士、社会名流应邀负责筹办建馆事宜。毛泽东亲自定名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周恩来选定北海公园的“静心斋”为馆址,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老同志出席了成立大会。1952年9月5日,时任政务院代总理的邓小平主持召开政务院第149次政务会,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设置文史馆的决定》。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建立了32个文史研究馆。1956年和1957年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又先后下文,进一步重申设置文史研究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把一部分老年知识分子养起来,只有在可能和他们自愿的条件下,才使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贡献出他们的知识和专长。”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文史研究馆工作。当初设立文史研究馆主要着眼于安置旧社会过来的老而贫的知识分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职业、生活贫困的老年知识分子越来越少。针对这一情况的变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于1984年4月下发了《关于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史研究馆工作的意见》,国务院于1988年发出《关于改进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史研究 馆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于1995年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文史研究馆工作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迸一步明确了文史研究馆的性质任务、馆员的条件及聘任手续、经费来源、馆员的待遇、文史馆的建制和领导关系等,对加强新时期文史馆工作起到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比如,文史研究馆馆员必须是具备相当学识,在当地有一定声望的党外人士。已经退休或从某些职位上退下来而在文史方面确有专长的党外人士,如本人要求到文史馆发挥其专长的,可以有选择地聘请一部分人为特约馆员或名誉馆员;馆员、特约馆员或名誉馆员,经党委统战部审定后,由人民政府办公厅发给聘书。比如,文史研究馆“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专题研究,举办文史研究成果和书画展览,鼓励馆员为祖国建设和统一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建馆以来,中央文史研究馆作为国务院的一个具有统战性和荣誉性的事业机构,馆长和馆员均由国务院总理聘任,符定一、章士钊、杨东莼、叶圣陶、萧乾、启功、袁行霈等七位先生先后担任馆长。近60年的实践证明,各级文史研究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团结了一大批包括叶恭绰、柳亚子、齐白石、陈寅恪、沈尹默、张伯驹、任继愈、饶宗颐等“德、才、望”兼具的名流耆宿,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因人而异,各展所长”的原则,积极开展文史研究、修史编志、著书立说、书画创作等活动。文史研究馆已经成为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国家社会文化建设,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力量,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党外知识分子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

(程  鹏、高向军)

 

 

中共铜陵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www.tltzb.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打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 备案编号:皖ICP备17010091号-1
信箱:ahtltzb2004@sina.com 电话:0562-5880377 技术支持:先锋网络